對內窺鏡清洗工作站消毒過程進行審查,并未發現有何紕漏;此外,全自動內窺鏡清洗消毒機(AER)運轉良好,十二指腸內鏡沒有發生損壞。 該機構通知 226 例患者具有暴露于培養結果陽性內鏡的潛在風險。另有 27 人經主動監測發現細菌定植,聯系之前曾有十二指腸鏡暴露史。在醫院將內窺鏡清洗消毒機從使用鄰苯二甲醛全自動高級別消毒,更換為環氧乙烷氣體滅菌后,再沒有發現細菌定植交叉感染病例。
這項研究提出的關鍵問題在于,當前美國內鏡消毒程序指南是否能確?;颊咝邢瘍如R檢查足夠安全(不用擔心潛在病原體問題),抑或內窺鏡因狹長管腔、直角轉彎等構造難以清洗和消毒,殘存大量微生物污染而不可能達到高級別消毒水平呢?為了探究這一問題并提供一些建議,明晰當前有關內窺鏡消毒處理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一,內窺鏡屬于半關鍵性醫療器械,會接觸到粘膜層或不完整的皮膚面,要求至少達到高級別消毒水平。高級別消毒水平是指完全殺滅所有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孢的方法。由于軟式消化內鏡儀器材料不耐熱,所有只能使用一些高級消毒化學試劑或低溫滅菌技術。
內窺鏡清洗工作站
然而,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批準任何一種低溫滅菌技術,用于消化內鏡如十二指腸鏡的消毒處理。 第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受污染內窺鏡與其他任何一種醫療器械相比,可導致更多的醫療保健相關的群體性爆發感染。然而,直至如今,這些感染事件經查明,與操作規范落實不足有關,如清洗不徹底、消毒未達標、內窺鏡有損壞、內窺鏡或 AER 設計構造有缺陷等。此外,還因消毒處理失敗,導致數十起病例召回與血源性病原體檢測事件。 第三,由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和數家專業機構,基于循證醫學證據聯手制訂了內窺鏡消毒處理指南。 雖然有數據證實,嚴格遵守指南操作可確?;颊邇如R檢查安全性,但是還有一些數據表明,與內窺鏡消毒有關的所有人工步驟很少得到落實,其中部分關鍵步驟(如刷洗所有內鏡管腔和配件)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由于AER 多數步驟是全自動化的,所以內窺鏡消毒處理過程得以改善。 第四,諸多原因導致內鏡相關性感染地方性傳播問題未得到足夠重視,如門診病人監測不足、細菌定植與感染之間時間相對滯后、臨床感染率較低等。另外,有時某些無菌區發生污染,會使得一些操作較其他操作的風險性更高。 例如,Epstein 等的研究中,正是發現了不常見病原體產 NDM- 大腸埃希菌的存在,進而才意識到十二指腸鏡是感染病例分離菌株的來源。 第五,處理內窺鏡的安全邊際很小。內窺鏡上可附著大量微生物污染,進入消化道中的內窺鏡可粘有 108-18(8-10 log10)腸道來源細菌;經清洗步驟以后,所沾染的微生物可減少 4-6 log10;再經過高級別消毒步驟后,進一步減少了 4-6 log10 細菌;總共清除了 8-12 log10 細菌量。
因此,消化內鏡的清洗和高級別消毒步驟之間的安全邊際很?。?-2 log10)。因此,若與標準清理步驟稍有偏差,則可能導致消除病患間繼發感染可能性失敗。與較小的內鏡清理、消毒安全邊際相比,外科器械清理和滅菌的安全邊際(17 log10)就顯得大得多. 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保證這些常用器械的安全性呢?強制執行實踐指南,實施設備維護與例行檢查,對器械操作人員至少每年一次能力考核。但如果對規定遵守不嚴,將可能導致發生更多的群體感染事件。 一些及時的監察措施將有助于限定感染問題在可控的范圍內,如獲取內窺鏡清理后微生物污染頻次和級別,又如嚴格遵守現有指南規定進行高水平消毒處理等。如果發現有內窺鏡污染了潛在病原體(如腸源性革蘭陰性細菌),那么需要對這些污染情況產生的臨床影響做量化評價。
此外,需要更好的方法評估清理和高水平消毒的效果。雖然微生物培養法是金標準,但是不能用于微生物感染實時監控。而基于 Epstein 等的研究發現,定期對十二指腸鏡實施微生物監測以評估污染情況合情合理,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這些問題包括: (1)要使用什么界值用來定義合適的消毒水平(0 病原體或更高數量如<10 菌落單位腸道病原體 / 管腔)? (2)應怎樣取樣去評估消化內鏡(如全部內鏡或部分取樣)? (3)是以污染頻次為基礎(即內鏡污染比例)、還是以污染水平為基礎,觸發下一步行動? (4)若發現了觸發下步行動的陽性結果,那么內鏡使用單位應采取哪些措施(如通知患者進行血源性病原體檢測、對檢測陽性的內窺鏡行環氧乙烷滅菌或對所有的內鏡行環氧乙烷滅菌)?另外,還需要探索其他的實時監測方法,有效評估感染風險。 須由制造商提供足夠的內窺鏡、AER、高級別消毒劑和滅菌技術資源,以及由聯邦當局(CDC、FDA 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設計并完成必要研究,以確定現有內窺鏡消毒處理技術產生的風險,并進一步研發新的消毒處理方法和實踐。 研發出新型內窺鏡消毒處理技術,能通過經 FDA 認證的滅菌程序,使消化內鏡滅菌水平可靠達標,這將極大地改善內窺鏡的安全邊際。另外,還可考慮研發一次性無菌消化內鏡,或者轉變為其他無菌性診斷技術。 利用環氧乙烷滅菌法杜絕內窺鏡相關感染,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長久之計,因為該法并不是經 FDA 認證的用于解決消化內鏡滅菌的正規方案,況且許多醫院不再使用環氧乙烷,該法滅菌耗時較長(12-15 小時)。
內窺鏡清洗工作站
最后,應鼓勵臨床醫生報告和發布內窺鏡清洗工作站相關感染病例,尤其是如果遵守現有消毒方案還出現感染的情況。Epstein 等的研究僅是冰山一角,抑或是偶發個案。倘若是前者,那么就有必要對當前內窺鏡消毒處理指南進行重新審視,以確?;颊呱踩?。 然而,不論上述問題何時得到解決,內窺鏡檢查仍將是一項重要的診斷、治療方法,臨床醫生應在嚴格遵循現有內窺鏡消毒處理指南基礎上,繼續開展內鏡診療技術。
這項研究提出的關鍵問題在于,當前美國內鏡消毒程序指南是否能確?;颊咝邢瘍如R檢查足夠安全(不用擔心潛在病原體問題),抑或內窺鏡因狹長管腔、直角轉彎等構造難以清洗和消毒,殘存大量微生物污染而不可能達到高級別消毒水平呢?為了探究這一問題并提供一些建議,明晰當前有關內窺鏡消毒處理知識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一,內窺鏡屬于半關鍵性醫療器械,會接觸到粘膜層或不完整的皮膚面,要求至少達到高級別消毒水平。高級別消毒水平是指完全殺滅所有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孢的方法。由于軟式消化內鏡儀器材料不耐熱,所有只能使用一些高級消毒化學試劑或低溫滅菌技術。
內窺鏡清洗工作站
然而,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尚未批準任何一種低溫滅菌技術,用于消化內鏡如十二指腸鏡的消毒處理。 第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受污染內窺鏡與其他任何一種醫療器械相比,可導致更多的醫療保健相關的群體性爆發感染。然而,直至如今,這些感染事件經查明,與操作規范落實不足有關,如清洗不徹底、消毒未達標、內窺鏡有損壞、內窺鏡或 AER 設計構造有缺陷等。此外,還因消毒處理失敗,導致數十起病例召回與血源性病原體檢測事件。 第三,由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和數家專業機構,基于循證醫學證據聯手制訂了內窺鏡消毒處理指南。 雖然有數據證實,嚴格遵守指南操作可確?;颊邇如R檢查安全性,但是還有一些數據表明,與內窺鏡消毒有關的所有人工步驟很少得到落實,其中部分關鍵步驟(如刷洗所有內鏡管腔和配件)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由于AER 多數步驟是全自動化的,所以內窺鏡消毒處理過程得以改善。 第四,諸多原因導致內鏡相關性感染地方性傳播問題未得到足夠重視,如門診病人監測不足、細菌定植與感染之間時間相對滯后、臨床感染率較低等。另外,有時某些無菌區發生污染,會使得一些操作較其他操作的風險性更高。 例如,Epstein 等的研究中,正是發現了不常見病原體產 NDM- 大腸埃希菌的存在,進而才意識到十二指腸鏡是感染病例分離菌株的來源。 第五,處理內窺鏡的安全邊際很小。內窺鏡上可附著大量微生物污染,進入消化道中的內窺鏡可粘有 108-18(8-10 log10)腸道來源細菌;經清洗步驟以后,所沾染的微生物可減少 4-6 log10;再經過高級別消毒步驟后,進一步減少了 4-6 log10 細菌;總共清除了 8-12 log10 細菌量。
因此,消化內鏡的清洗和高級別消毒步驟之間的安全邊際很?。?-2 log10)。因此,若與標準清理步驟稍有偏差,則可能導致消除病患間繼發感染可能性失敗。與較小的內鏡清理、消毒安全邊際相比,外科器械清理和滅菌的安全邊際(17 log10)就顯得大得多. 那么,應該怎樣做才能保證這些常用器械的安全性呢?強制執行實踐指南,實施設備維護與例行檢查,對器械操作人員至少每年一次能力考核。但如果對規定遵守不嚴,將可能導致發生更多的群體感染事件。 一些及時的監察措施將有助于限定感染問題在可控的范圍內,如獲取內窺鏡清理后微生物污染頻次和級別,又如嚴格遵守現有指南規定進行高水平消毒處理等。如果發現有內窺鏡污染了潛在病原體(如腸源性革蘭陰性細菌),那么需要對這些污染情況產生的臨床影響做量化評價。
此外,需要更好的方法評估清理和高水平消毒的效果。雖然微生物培養法是金標準,但是不能用于微生物感染實時監控。而基于 Epstein 等的研究發現,定期對十二指腸鏡實施微生物監測以評估污染情況合情合理,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這些問題包括: (1)要使用什么界值用來定義合適的消毒水平(0 病原體或更高數量如<10 菌落單位腸道病原體 / 管腔)? (2)應怎樣取樣去評估消化內鏡(如全部內鏡或部分取樣)? (3)是以污染頻次為基礎(即內鏡污染比例)、還是以污染水平為基礎,觸發下一步行動? (4)若發現了觸發下步行動的陽性結果,那么內鏡使用單位應采取哪些措施(如通知患者進行血源性病原體檢測、對檢測陽性的內窺鏡行環氧乙烷滅菌或對所有的內鏡行環氧乙烷滅菌)?另外,還需要探索其他的實時監測方法,有效評估感染風險。 須由制造商提供足夠的內窺鏡、AER、高級別消毒劑和滅菌技術資源,以及由聯邦當局(CDC、FDA 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設計并完成必要研究,以確定現有內窺鏡消毒處理技術產生的風險,并進一步研發新的消毒處理方法和實踐。 研發出新型內窺鏡消毒處理技術,能通過經 FDA 認證的滅菌程序,使消化內鏡滅菌水平可靠達標,這將極大地改善內窺鏡的安全邊際。另外,還可考慮研發一次性無菌消化內鏡,或者轉變為其他無菌性診斷技術。 利用環氧乙烷滅菌法杜絕內窺鏡相關感染,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長久之計,因為該法并不是經 FDA 認證的用于解決消化內鏡滅菌的正規方案,況且許多醫院不再使用環氧乙烷,該法滅菌耗時較長(12-15 小時)。
內窺鏡清洗工作站
最后,應鼓勵臨床醫生報告和發布內窺鏡清洗工作站相關感染病例,尤其是如果遵守現有消毒方案還出現感染的情況。Epstein 等的研究僅是冰山一角,抑或是偶發個案。倘若是前者,那么就有必要對當前內窺鏡消毒處理指南進行重新審視,以確?;颊呱踩?。 然而,不論上述問題何時得到解決,內窺鏡檢查仍將是一項重要的診斷、治療方法,臨床醫生應在嚴格遵循現有內窺鏡消毒處理指南基礎上,繼續開展內鏡診療技術。